今年來,“新常態”是中國經濟領域最熱門的詞匯。雖然已有不少專家學者對新常態進行解讀,吳敬璉認為還有更深入、具體研究的空間。
在吳敬璉看來,提到“新常態”,繞不開“舊常態”留下的問題。
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,我國經濟曾長期保持著高投資高增長的發展態勢,即海量的資源投入支撐下的經濟高增長,年均增長率達10%左右。
但這種“舊常態”到了本世紀初期,已開始往下走。到了最近三年,經濟增長速度到了7%-8%,其間也不斷采取刺激政策拉動經濟增長。而今年,這樣的招數似乎不靈了。今年第二季度的擴大投資只使GDP增長率提高了0.1個百分點,到第三季度又下來了。10月份有大量新開工項目、大量投資,但現在對于增長并沒有看到效果。
吳敬璉認為,這說明經濟增長速度下降,由客觀因素決定,不以人們的希望和意志所轉移。其中,原因在于,經濟增長的驅動力發生了變化。
“舊常態”下,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不外乎勞動力、資本投入和效率。但這些支撐力量到了本世紀都發生了變化:一方面,中國人口紅利逐步的縮減,高投資又帶來產能過剩等嚴重的宏觀經濟隱患;另一方面,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后,中國生產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接近,通過直接引進外國設備和技術來提高國內技術水平的空間受到壓縮。
因此,吳敬璉表示,“舊常態已經不能延續、不再存在,這是擺在眼前的事實!
“舊常態”不能繼續,“新常態”就得接棒。在最近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,對明年工作的定調即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。即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,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,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、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,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。
而吳敬璉則認為,總體來看也可以歸結為兩方面:“一是經濟的增長速度正在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,也許未來還會向中速變化。后面三點都可以包容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上,不管是經濟發展動力,還是經濟結構,其實都包容在經濟發展方式中!
對于這兩點,吳敬璉提出,在增長速度上的轉變如今已成事實,而后一點的轉變卻只是剛進入這個轉向,并未成為事實。
“速度下降了,可不管是中高速還是中速,都由比較高的效率支撐,但如果陷入低效率的話,過去掩蓋的矛盾都會暴露。所以低效率增長不是我們要看到的常態!眳蔷喘I表示,高效下的中高速增長,需要努力爭取才能實現的。
因此,提高效率被吳敬璉視為中國經濟轉型的出路。
吳敬璉回顧道,其實經濟轉型已經提了很多年!熬盼逵媱潯睍r總結了蘇聯經濟方式沒有轉變的教訓,即體制沒轉變,所以當時提出了兩個根本轉變:經濟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,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!熬盼逵媱潯睍r改革力度比較大,轉型也取得了一定成績。
“十五計劃”、“十一五規劃”期間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顯得不太有力。到了2010年,“十一五規劃”最后一年,黨中央提出了“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刻不容緩”。
“這個經歷告訴我們,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能不能實現,取決于改革進度!吳敬璉表示,只有實現了十八屆三中全會規劃的藍圖,才有可能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,只有實現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,才能確立人們所期望的“新常態”。
而對于企業家來說,如何面對“新常態”,如何確立“新常態”,在比較高效率支撐下有中高速經濟增長,是不可避免的問題。
“靠政府放水、海量投資、賺快錢這種日子,一去不復返了!痹趨蔷喘I看來,首先要確立思想,不能再有希望回到過去的想法,靠政府主導的舊辦法造成問題太多。
“經濟增長速度在換擋期,經濟結構調整在陣痛期,過去在經濟結構上有嚴重缺陷!
吳敬璉表示,過去存在大量無效投資,同時,資本市場的功能在過去的定義中存在錯誤——幫企業融資!捌鋵應該是幫好的企業融資,還要剝奪壞企業浪費資本的能力。這就有一個流動的問題,從無效的部分流向有效的部分,這個結構的轉換很痛苦!
“債務大量積累,是過去高速增長、低下效率的后遺癥。不利于企業和國家的發展!痹趨蔷喘I看來,如今要消化刺激政策的后遺癥也非常重要。
吳敬璉指出,對于企業家來說,在這種狀況下,他們有能力進行改變、規范,其中的方法不外乎,抓住商機、吸引人才發揮作用、咬定技術創新、適應貿易投資新規則等。
同時,在吳敬璉看來,還要建立能讓企業家大顯身手的平臺,即建立好的體制。
“政府在其中起主導作用,但企業家、專家都不是看客。我們也是主人,要幫助推進體制改革,向一個有利于創新、創業的體制轉變!
吳敬璉還指出,傳統企業面對更老舊的、政府在配置中起主導作用的體制,他們在資本市場的改革是落后的!坝幸粋上市公司卻不是按照公司法運行,國有資產的管理部門仍然管人、管資產,高層人員任命由大股東直接任命,這是違反公司法的,經營者才能也不能發揮。因此,國有企業要改革!
因此,企業家要參與、推動改革,實現改革,才能實現效率提高,才能進入合意的“新常態”。來自澎湃新聞